查看原文
其他

山西忆旧 | 珍惜与留恋:那个年代看电影的记忆

2016-10-31 阎全英 太原道


 

在人生的旅途上,引起记忆的东西很多,但值得记忆的东西却很少,只有那些真切无限、不染纤尘、看似没有得到,却已曾经拥有,虽已曾经拥有,却又似没有得到的东西,才更容易让我们珍惜和留恋。



█ 儿时看电影的记忆

 
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正是我国电影发展的兴盛时期,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国产影片,基本都拍摄于这个时期。由于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较少,看电影就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文化娱乐。逢年过节各单位各部门,习惯把看电影视作福利待遇,都会给自己的职工包场电影,进行休闲娱乐,而青年男女也多把电影院作为交朋友谈恋爱的场所。


█ 露天电影,几代人的童年记忆

 

孩提时节,经常尾随大人去看露天电影,只需一块空地,搭起一个白色幕布,选择好放映机的距离,待等天黑之后便可放映。成本低且不收票,随便站一位置即可成为观众。扎着大辫子的喜儿欢喜地唱着“北风吹,雪花飘”,忽又在山洞里变成了满头白发。乡村一个的老大爷,敲着一面小锣,大声地喊着“平安无事了”,忽又变成李向阳手持双枪的威武镜头。断断续续朦朦胧胧,剧情不怎么明白,纯属看个热闹。后来才逐渐清楚,这两部电影分别是《白毛女》和《平原游击队》。


 

上了小学以后,对所看影片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记忆。尽管我们家经济拮据,但与同龄人相比,我确实看过为数不少的影片。每逢有免费入场的电影,无论路途多远,时间多晚,都阻挡不住我看电影的欲望。即使收票的电影,我也会挤在大门口寻找机会。一般上映半场以后把门就不严了,我们往往有机会进去,虽然只看半场,却也其乐融融。有时候学校也会给学生包场电影,价格自然低廉,区区5分钱,在我则是奢侈消费,一般是不参加的。偶尔会有同学垫资,使我有幸观看了《红孩子》、《上甘岭》、《狼牙山五壮士》等影片。大都是战争题材,场面激烈,扣人心弦。


 

小孩子贪玩,对看电影容易着迷而乐此不彼,无论什么内容,只要有电影看就很知足。那时候,电影院经常组织母子专场,即大人可以带着小孩看电影,小孩免费大人的费用也不高。这类母子专场环境嘈杂人员拥挤,我们的兴趣却丝毫未减。正是得益于这类母子专场,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其他类别的影片。《祝福》、《秋翁遇仙记》、《乔老爷上轿》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。


█ 八十年代初的太原,群众在排队购买《吉鸿昌》的电影票

 

看电影是童年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,每一场电影都很兴奋,每一部新片都很期待。津津乐道的表述,绘声绘色的讲演,电影中的精彩片段,被我渲染的眉飞色舞。有空时常常驻足电影院的门前广场,浏览新片广告和海报,细心地观赏橱窗内的剧照,认真地阅读剧情的介绍。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图像,但至少对故事的主题内容和人物形象,有了基本的轮廓和大概的印象。每每看到新片预告,抑制不住的兴奋涌上心头。电影《上甘岭》的广告是两名志愿军战士走出坑道情景,电影《红霞》的造型则是一面红旗在红霞头顶飘扬。这些广告留给人们的印象非常深刻,也极易让人们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和欲望。


 
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对电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那时候,有专门放映回头片的影院,虽然设施陈旧且简陋,但依旧具备足够吸引力,对于未曾涉足的就是新片,重要的是票价低廉,同时满足观众弥补缺憾的需求。因此这里永远是人来人往,络绎不绝。《柳堡的故事》、《寂静的山林》《铁道游击队》等均在此补看。


 

上世纪60年代初,各大影院曾经实行“无人检票入场,自动对号入座”的模式,观众可以自由出入,全部靠个人品质自觉买票。开映以后工作人员持手电筒协助找座,顺便对可疑的逃票者进行检查。当剧场内的票未全部售尽时,肯定会有一些空座,逃票者就有了可趁之机。年少的我也不省油,曾有过几次逃票经历,但是最后一次被逮个正着。可以想见,一个小女孩,单独一人坐在空座区域,一眼便可断定无票,不被发现是人家放你一马,实属侥幸。记得那是由著名黄梅戏演员主演的《女驸马》,当时看的十分着迷投入。黑暗中查票叔叔坐到我身边,轻声询问我有无电影票,结果可想而知,我被带出了电影院。从此我坚决放弃了这不光彩的行为。


 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对电影有了更多的选择。有些经典的电影,往往临场时人满为患,那些年轻的影迷们,愿意用几倍的价格购买退票。法国译制片《三剑客》就曾经轰动一时场场爆满。在电影院门口,有人出3倍的票价购买了我的电影票。使得我直到今天也没有看过此片。虽然经常听人谈起精彩片段,但是我并不后悔。因为我赢得观赏3部新影片的机会。


 

电影故事丰富了我的童年,给空白的大脑增添了许多内容,同时也学得了不少知识。故事片《冰山上的来客》百看不厌,战斗片《战火中的青春》过目难忘,反特片《羊城暗哨》最为深刻,舞剧艺术片《宝莲灯》记忆犹新。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,比较贴近生活,相对于戏曲和舞蹈,更显得真实自然,故而深得大众喜爱。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饥饿难耐的日子里,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,更渴望精神氛围中的美好。那些优秀影片正如精神食粮,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,震撼着幼稚的心灵,进而迸发出崇高的理想。正是由于电影的陪伴,我们的童年变得多姿多彩充满阳光。


 

文革中,许多优秀的影片被冠以毒草严加批判,而后通通打入冷宫,所有的电影都被封存十年之久,电影行业一片凋零萧条。直到文革结束,那些曾经震撼和鼓舞过我们的旧影片才得以重见天日,陆续恢复上映。


 

自从有了电视,人们看电影的兴趣大为减弱,电影市场也开始冷落且不景气。我也有十几年不进电影院。电视节目逐渐取代了电影功能。与电视连续剧相比较,我对电影还是情有独钟,始终觉得电影有其自身特点,乃是因为它非常精炼,可以将所有的精华,浓缩在100分钟以内进行演绎。不似现在的电视剧,需要几十集乃至上百集。电脑的普及应用,让我们能够在网上欣赏旧时的电影,重新感受童年的喜悦和温馨。


█ 八十年代的宽银幕电影院


█ 上世纪的中北电影院

 

我常常想,生活给予我们幸运与坎坷,快乐和痛苦,是喜是忧,是哭是笑,这所有的情绪与经历,都可以成为我们笔尖的素材。它是一种怀旧的情结,更是一种精神追求。学会欣赏,学会珍惜,学会保留,学会知足,生活便是五彩缤纷的。

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山西忆旧系列:

山西忆旧 | 上安村知青遗事

山西忆旧 | 1982年在东台顶上观云海日岀

山西忆旧 | “大跃进”时期晋源古城营放开肚子吃食堂的记忆

山西忆旧 | 太谷乡下看秧歌的悠悠岁月

山西忆旧:42年前在五台生活的那些日子

山西忆旧:难忘当年打煤糕

山西忆旧:难忘乡村冬日暖,当年严寒中的种种记忆

山西忆旧:腊月二十三,家家忙祭灶

山西忆旧:五十多年前我在大同历经的春运

山西忆旧:通往故乡芮城的路,三代人跋山涉水的记忆

山西忆旧:上过背棍的女孩一定能找到好人家

山西忆旧:知青岁月,管涔山爱情故事

山西忆旧:63年前太原拆二代团购豪车的壮举

山西忆旧:记忆中的国庆

山西忆旧:一个老太原的1964年国庆

山西忆旧:1970年韩石山在昔阳惊心动魄的那一夜


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山西地域文化,入群请先添加太原道编辑微信并注明“入群”,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查找wwwtydao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